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研究方向代码 | 研究方向名称 | 研究方向简介 | 考试科目 | 指导教师 |
08050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1 | 放射化学与材料 | 研究铀和超铀元素放射分析化学;裂变产物与指示剂元素分析化学;现代分析技术在核材料分析和核测试中的应用;放射性气溶胶分析、沉降规律与去除技术;气体泄漏示踪分析技术;惰性气体超微量分析技术;核燃料循环中湿法和干法处理技术;放射性核素分离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0普通化学 | 胡胜、杨楚汀、李兴亮、王茜、熊顺顺、龚宇、吕开 |
02 | 辐射化学与材料相容性 | 研究在核辐射条件下各种材料共存时的物理化学问题,不同因素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材料在辐射环境中的物性变化,核辐射导致材料损伤的机制;先进材料的辐射法合成技术,先进材料的辐射改性;材料老化及预测方法的建立;耐辐照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等。 | 黄玮、周韦、刘栋、许灿辉、张昌盛、白亮飞、周晓松 孙光爱、陈洪兵、敖银勇、谭永强、韩晓春、李洪佳、樊志剑、刘本琼、李磊、刘强 | |||
03 | 氢同位素化学与工艺 | 研究金属氢(氘、氚)化物的设计、制备、性能表征技术及其在能源、国防领域中的应用;氢同位素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吸附、溶解、扩散和渗透),氢同位素、氦在材料中的行为和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氢和氦协同作用下材料的辐照效应和性能变化;氘氚燃料循环工艺中的氚增殖、氚提取、氢同位素分离与纯化和等离子体排灰气处理技术;研究含氚固、液废物处理、处置和含氚废气净化技术;研究氚分析、测量与衡算技术。 | 周晓松、申华海、胡双林、肖成建、许灿辉 | |||
04 | 同位素化学与技术 | 研究有重要科学研究与应用价值的放射性核素与不同类型物质的作用过程、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特殊金属核素与各种配体(含生物分子)的配位条件、配位动力学、热力学以及所形成配合物的结构表征与性质分析;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上述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 胡胜、李兴亮、牟婉君、吕开 | |||
082701 | 核能科学与工程 | 01 | Z-Pinch等离子体物理及诊断技术 | 研究Z-Pinch等离子体内爆动力学、辐射规律、辐射输运和能量转化的细致物理过程,探索丝阵等离子体-黑腔能量转化机制和Z-Pinch高效率黑腔设计与实验方法。研究高时空分辨图像测量方法和技术、辐射能谱诊断技术及探针技术等。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2普通物理 | 张建华、彭太平、章法强 |
02 | 反应堆物理与实验 | 利用研究堆、快中子脉冲堆及临界装置,研究反应堆运行和应用中的物理、热工、结构和安全问题。研究聚变-裂变混合堆中外源驱动、脉冲运行等条件下的关键物理、热工、结构、材料和安全问题。开展数值反应堆研究,开发和应用计算程序,计算反应堆参数。研究空间核反应堆关键技术。研究核系统特征参数和辐射场量的测量技术,发展新型核探测技术。 | 王冠博、郭斯茂、马明阳、郭海兵、谢奇林、梁文峰、郑春、刘晓波 | |||
03 | 加速器中子源技术 | 研究高产额的高压型和直线型加速器中子源关键技术,研究小型、移动式中子源关键技术,开展小型强流离子源技术研究、IH型DTL技术研究和高功率液体靶技术研究等。 | 言杰、刘晓波 | |||
04 | 粒子输运理论及其应用 | 研究中子、光子及其它粒子在介质中的输运特性与规律,深入开展应用相关的正演和反演运输问题理论分析,探讨其有效求解、数值计算与物理分析方法,开展宏观积分量的敏感性和不确定度量化研究。 | 彭太平、章法强 | |||
05 | 中子学参数 | 利用加速器中子源研究积分量测量技术,开展聚变-裂变混合堆包层或核工程设计检验的基准实验与工程模拟实验。研究中子学微观参数实验和理论方法,研究中子和γ射线探测、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运用MC方法,研究中子和γ射线在实验装置中的输运行为。开展核数据相关的核结构与核反应理论研究及结合机器学习方法的核数据评价。 | 朱通华、张开元 | |||
082702 |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 01 | 放射化学与材料 | 研究铀和超铀元素放射分析化学;裂变产物与指示剂元素分析化学;现代分析技术在核材料分析和核测试中的应用;放射性气溶胶分析、沉降规律与去除技术;气体泄漏示踪分析技术;惰性气体超微量分析技术;核燃料循环中湿法和干法处理技术;放射性核素分离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海水提铀的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及其海试技术研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2物理化学 | 胡胜、杨楚汀、文君、李兴亮、王茜、谢翔、熊顺顺、魏洪源、卜文庭、王宁、龚宇、吕开、牟婉君 |
02 | 辐射化学与材料相容性 | 研究在核辐射条件下各种材料共存时的物理化学问题,不同因素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材料在辐射环境中的物性变化,核辐射导致材料损伤的机制;先进材料的辐射法合成技术,先进材料的辐射改性;材料老化及预测方法的建立;耐辐照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等。 | 黄玮、周晓松、周韦、肖成建、陈洪兵、敖银勇、刘强 | |||
03 | 环境放射化学与三废处理技术 | 研究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种态及影响因素;环境介质中痕量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测量技术;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处理及处置技术;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与转化规律;放射性源项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放射性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技术。 | 谭昭怡、肖超 | |||
04 | 氢同位素化学与工艺 | 研究金属氢(氘、氚)化物的设计、制备、性能表征技术及其在能源、国防领域中的应用;氢同位素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吸附、溶解、扩散和渗透),氢同位素、氦在材料中的行为和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氢和氦协同作用下材料的辐照效应和性能变化;氘氚燃料循环工艺中的氚增殖、氚提取、氢同位素分离与纯化和等离子体排灰气处理技术;研究含氚固、液废物处理、处置和含氚废气净化技术;研究氚分析、测量与衡算技术。 | 周晓松、胡双林、肖成建、申华海、许灿辉、谭永强、韩晓春、房雷鸣、闫冠云、刘本琼 | |||
05 | 同位素化学与技术 | 研究有重要科学研究与应用价值的放射性核素与不同类型物质的作用过程、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特殊金属核素与各种配体(含生物分子)的配位条件、配位动力学、热力学以及所形成配合物的结构表征与性质分析;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上述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 谢翔、李兴亮、牟婉君 | |||
06 | 放射性药物研究与应用 | 重点关注放射性同位素的配位化学、标记化学及肿瘤靶向分子改性研究,在分子、细胞和动物水平上揭示药物性能和结构的构效关系以及放射性药物的辐射生物学效应机制。 | 王静、李兴亮 | |||
082703 | 核技术及应用 | 01 | 材料辐射效应与改性 | 依托反应堆、加速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等大型核科学装置和各种先进的分析测试平台,研究半导体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在辐射作用下的损伤机制;研究材料辐射损伤的计算机多尺度模拟方法;设计、制作及评估新材料的抗辐照性能及辐射屏蔽性能。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2普通物理 | 周韦、李航、郭斯茂、李磊、王浩 |
02 | 辐射安全与防护 | 研究核设施、放射源、射线装置的辐射屏蔽设计和辐射防护监测技术;环境放射性污染物的测量、去污、处理、处置和评价技术;辐射生物效应测量与评价方法及技术。 | 谭昭怡、陈志林、全旖 | |||
03 | 核辐射测试技术 | 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探测器的能量响应、时间特性、粒子甄别能力、能量分别率、空间分辨能力、探测效率及测量信噪比等关键物理参数,研究中子/伽马/X射线辐射场,包括强脉冲混合场、稳态和非稳态单一场的辐射测量方法和技术及其在加速器、反应堆、临界或次临界系统、核聚变实验等方面的应用;关注核电子学在核辐射测试技术中的应用 | 张建华、彭太平、章法强、袁熙 | |||
04 | 核技术在军控核查中的应用 | 利用理论分析与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核军备控制核查技术研究,包括核材料、核部件的测量、探测、监测核认证技术研究,弱放射性气体核素的高灵敏、高精度测量技术研究,核取证涉及的核与放射性材料相关的探测、分析、评价、溯源技术研究,军控核查中的新型核技术探索研究。 | 卜文庭、刘晓波、谢奇林、郑春 | |||
05 | 同位素技术及应用 | 辐照靶件设计、制备技术和后处理技术;关键放射性同位素、新型同位素示踪剂、标准物质、特种放射源(包括标准源、刻度源等)制备技术及应用;重点开展放射性同位素热源、电源研制关键技术研究。 | 向清沛、胡胜、谢翔、王宁、李静 | |||
06 | 中子散射与照相技术及应用 | 基于反应堆或加速器中子源,发展先进的中子谱仪和中子照相装置、实验与分析及应用技术。中子散射应用着重开展物质结构和微观动力学的多学科前沿应用研究;中子照相应用着重开展高效率高分辨高能中子照相技术研究、中子照相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和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 孙光爱、刘栋、张昌盛、房雷鸣、刘本琼、白亮飞、李洪佳、闫冠云、樊志剑 |